第3節 同性婚姻把儿童的父母拿走

0

第一章︰如何回应教会外的人?以赛亚书1:17

Part 3 同性婚姻把儿童的父母拿走

重点来了,以赛亚书的经文并不只是警告人有关对自身的伤害。

以赛亚书1:17 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这段经文关乎公义,以及对那些在冲突中受影响的儿童的关怀,同性婚姻合法化可能导致以后的孩子失去父亲或母亲。一些关于由同性伴侣所抚养的孩子的有趣「研究」声称︰「研究显示,由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所抚养长大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分别」。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几个针对这课题的正规研究。被认可的正规研究方法,需要足够大量随机选择的样本(而不是使用那些可能带偏颇看法的志愿者),把由同性伴侣抚养的孩子与由已婚父母的孩子作出比较。由于作过的符合科学标准的研究很少,这个「没有任何分别」的理论实在无法成立。

「澳洲婚姻论坛」的戴维‧云根医生(David Van Gend)指出,过去只有八个研究是符合正规研究的条件,而其中四个因为一些理由无法被接纳。余下的四个研究均显示,与亲生父亲及母亲同时生活的儿童,表现较佳,甚至当父亲没有按照预期地供养他们,或尽量在一起生活,只要孩子们觉得有父亲,就已经使他们的普遍表现显得不一样。

德州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马克‧威内云(Mark Regnerus)使用了《新家庭结构研究》(一项具全国代表性的抽样研究,研究对象为3000名18至39岁的美国年轻人),比较了在八个不同家庭结构中成长的儿童在40个有关社交、情绪及关系指标的表现。威内云教授指出:「……2005年美国心理学家联会摘要中提及的59个研究中,没有一个是有把具代表性的大量随机同性恋伴侣父母与其孩子的样本,和同样有代表性的大量随机已婚父母与其孩子的样本作出比较。」其研究的彻底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威内云教授发现了母亲为同性伴侣关系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与那些整个童年阶段都和已婚原生父母一起相处的青少年有明显分别。例如,他们被反映出︰
- 收入明显较低;
- 接受更多的公共福利;
- 心理及生理健康较差;
- 与现时配偶的关系素质较差,以及
- 有较高的犯罪率

同样令人不安的是,研究发现由女同性恋者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曾经「被其中一名家长或其他成年照顾者性触摸」的机会较一般孩子高十倍,而由男同恋者父亲所抚养长大的孩子,机会则为一般孩子的三倍。(6)

而且我们仍未曾说完经文中最重要的一点︰

以赛亚书1:17 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即使有人可以证明,即使没有亲生父母,孩子同样可以很好,但他们毕竟有一些损失。无疑有一些同性恋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做了得很好,而他们的孩子可以证实他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孩子失去了人权中一些最基本的权利。

孩子是不是在可能范围内,应该有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及母亲抚养长大的权利呢?当然,有很多可以理解的理由,使到这在某些情况下变得没有可能,例如因为有虐待狂的家长,或是因为死亡,或是遭受父母中的一方遗弃。但这是否一个有力的论据呢?是否只因为有些人的失败,或是一些我们不可控制的环境,就让我们有权利故意促使孩子与亲生父母分离吗?

伦理学家玛格丽‧索玛维(Margaret Somerville)曾说︰
「无意令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血缘身份是一回事,但故意破坏孩子与亲生父母的联系,特别是让社会在这破坏中同谋参与却又是另一件事。」(7)

有部份「被偷走的一代」,曾证实他们是在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成长,但这会使到「被偷走的一代」变成正确的事吗?我们需要去对抗那使孩子失去父亲的原因,这正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我为到人们无法为问题寻找出路而感到困惑。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早前代表澳洲人向「被偷走的一代」道歉,吉拉迪(Julia Gillard)也代表澳洲人向被强迫领养的一代道歉,且说:

「人类最原始及神圣的连系,正是母亲与自己婴儿之间的连系。」

当人把这一句话应用在同性婚姻关系中的孩子身上,就会感到不安,因为在这情况中,儿童的权利被忽略,他们的权利被成年人的欲望所吞噬。今天已经有极多的关注,谴责强迫领养,因为当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后,会因为他们当初被带离开亲生父母而感到受侵犯。似乎没有人把这些事连在一起!精子捐赠计划现时的发展也成为危机,为甚么?虽然计划有保密承诺,但这样出生的人却在寻找他们的亲生父母。这些捐赠者都表示震惊。「我们从未想过这些事会发生。」但这又有甚么要紧呢?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事,儿童是有基本的要求及权利去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以及在可能范围内由自己父母亲所养大。孩子并不是一件被代父母雇用来满足成年人欲望的商品,我们要反对那让孩子失去父亲或失去母亲的的转变!

对于一些人来说,「婚姻平等权利」应该比「孩子的平等权利」优先,但我常想有多少同性恋者会同意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若我们问每一位推动同性婚姻,不管是同性恋者与否,要是时光倒流,他们是否会很高兴由两名男子而非本身的母亲抚养长大?